牙周炎刮治是安全的治疗手段,规范操作下不会对牙齿造成危害。牙周刮治的主要风险包括术中出血、牙齿敏感、牙龈肿胀,这些症状通常短期内可缓解。
1、术中出血:
刮治过程中器械接触炎症组织可能导致少量渗血,这是清除菌斑和牙结石时的正常现象。医生会通过局部压迫止血,出血量一般不超过10毫升。凝血功能正常者出血通常在30分钟内停止,术后24小时避免刷牙可减少再次出血风险。
2、牙齿敏感:
刮治后牙根表面暴露可能引发短暂冷热敏感,持续2-4周可自行缓解。使用含氟脱敏牙膏能加速改善,严重者可进行专业脱敏治疗。敏感症状与牙周袋深度呈正相关,深袋患者需分次治疗降低不适感。
3、牙龈肿胀:
治疗后的机械刺激可能引起牙龈轻度水肿,伴随咀嚼不适感。采用氯己定含漱液配合冷敷可减轻肿胀,3-5天内逐渐消退。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4、牙齿松动:
重度牙周炎患者刮治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牙齿松动,这是炎症消退过程中牙周纤维重建的表现。通过咬合调整和牙周夹板固定,多数患牙可在6-8周后恢复稳固。长期松动需考虑牙周手术治疗。
5、邻面间隙增大:
清除牙结石可能导致牙齿邻接点出现微小间隙,属于治疗后的正常结构改变。通过牙线清洁和定期复查可维持间隙卫生,必要时可用树脂进行微创充填。
牙周刮治后建议选择软毛牙刷和单束刷清洁术区,术后2周内避免进食过硬、过冷或刺激性食物。日常使用冲牙器辅助清洁牙周袋,配合含0.12%氯己定的漱口水维持口腔菌群平衡。吸烟患者需至少戒烟两周以促进组织愈合,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每3-6个月进行专业牙周维护,通过牙周探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对于伴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治疗前需完善凝血功能和感染指标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