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肝病属于较为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其严重程度与感染时间、虫卵沉积量及个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早期感染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肝区不适或无症状,但长期未治疗会导致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甚至肝硬化。
一、疾病分期与症状表现: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荨麻疹、肝脾肿大及腹泻,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慢性期随着虫卵在肝内沉积,逐渐出现肝区隐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超声检查可显示特征性的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肝硬化失代偿表现,部分病例会发展为肝癌。
二、治疗与预后:
吡喹酮是特效驱虫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早期感染者经彻底杀虫治疗后肝脏病变多可逆转,配合护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能改善肝功能。慢性期患者需定期监测肝纤维化指标,必要时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已发生肝硬化者需终身管理并发症,严重门静脉高压可考虑脾切除或分流手术。
预防血吸虫肝病需避免接触疫水,在流行区活动时应穿戴防护装备。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完成驱虫疗程,日常饮食宜选择高蛋白、低脂易消化食物,限制钠盐摄入以防腹水。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肝功能,但晚期患者应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肝脏超声和肝功能检查,出现呕血、黑便等紧急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