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通常由内分泌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病变等因素引起。
1、内分泌失调: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无排卵性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量增多。可通过规律作息、减少压力等非药物方式调节,必要时使用黄体酮、地屈孕酮等孕激素类药物建立人工周期。
2、多囊卵巢综合征:
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引发异常子宫出血,常伴随痤疮、多毛等症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生活方式干预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氧运动为基础,二甲双胍、螺内酯等药物可辅助治疗。
3、子宫内膜病变:
长期无排卵状态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表现为经期延长或绝经后出血。诊断性刮宫可明确病理类型,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或子宫内膜切除术适用于顽固性病例。
4、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症、血管性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加重出血症状,需排查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伴随表现。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可作为辅助治疗,严重者需输注凝血因子。
5、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亢或甲减均可干扰月经周期,通过检测TSH、FT4等指标确诊。甲状腺激素替代或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多数患者月经状况可改善。
建议每日摄入30g以上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摄入酒精及高GI食物。出血期间使用夜用卫生巾并记录出血量,若持续10天以上或血红蛋白低于90g/L需及时妇科就诊。围绝经期患者应每年进行子宫内膜厚度监测,青少年患者需排除凝血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