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典型表现为咽部灰白色假膜形成,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或神经麻痹。白喉的防治主要包括疫苗接种、抗生素治疗和隔离措施。
1、病原体特征:
白喉棒状杆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能产生外毒素导致组织坏死。该菌在含亚碲酸钾的培养基上生长时可形成黑色菌落,这一特性常用于实验室诊断。外毒素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引发多系统损害,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2、典型症状:
疾病初期表现为低热、咽痛等感冒样症状,2-3天后出现特征性灰白色假膜,紧密附着于扁桃体、咽后壁,强行剥离易出血。假膜可能扩展至喉部导致气道梗阻,出现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喉鸣等喉白喉表现。
3、严重并发症:
毒素血症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多发生于病程第2-3周,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神经系统损害常在病程3-7周出现,以软腭麻痹最常见,还可能累及眼肌、四肢肌肉。这两种并发症是主要致死原因。
4、诊断方法:
除典型临床表现外,咽拭子直接涂片发现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有提示意义。确诊需细菌培养分离病原体或PCR检测毒素基因。埃勒克试验可检测菌株产毒性,血清学检查能发现抗毒素抗体水平升高。
5、防治措施:
白喉类毒素疫苗是预防核心手段,我国采用百白破三联疫苗进行基础免疫。患者需隔离治疗,首选青霉素或红霉素清除病原体,同时需尽早使用白喉抗毒素中和游离毒素。密切接触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医学观察7天。
预防白喉最有效方式是按时完成疫苗接种程序,我国免疫规划要求婴儿在3、4、5月龄各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18-24月龄加强1剂。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室内通风。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物用具需煮沸15分钟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恢复期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受累者需卧床休息3个月以上。饮食宜选择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加重咽部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