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水样便医学称腹泻通常由肠道蠕动过快或水分吸收障碍引起,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不耐受、肠道炎症和药物副作用。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是水样便的常见原因。病毒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后,会导致肠黏膜损伤和电解质分泌异常,表现为突发水样泻、低热或呕吐。儿童更易感染轮状病毒,成人则以诺如病毒多见。治疗以补液为主,蒙脱石散可辅助保护肠黏膜,一般3-5天自愈。
2、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菌或大肠杆菌污染食物后,产生的肠毒素会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典型表现为水样便伴腹痛、里急后重,严重时便中可见黏液脓血。需通过粪便培养确诊,轻症可用口服补液盐,中重度需抗生素治疗,如左氧氟沙星。
3、食物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人群摄入奶制品后,未消化的乳糖在结肠发酵产生渗透性腹泻。表现为进食乳制品后30分钟至2小时出现水样便、肠鸣。通过氢呼气试验确诊,治疗需避免乳制品或服用乳糖酶,症状通常24小时内缓解。
4、肠道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或克罗恩病活动期,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吸收面积减少。特征为反复水样便混有黏液脓血,伴体重下降和贫血。需结肠镜检查确诊,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等抗炎药,严重者需生物制剂。
5、药物副作用: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难辨梭菌过度繁殖引发伪膜性肠炎。表现为用药后出现大量水样便,严重时伴发热。需停用原抗生素,轻症用益生菌调节,重症需口服万古霉素。
腹泻期间建议采用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每日补充至少2000毫升淡盐水或口服补液溶液,可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注意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若出现持续24小时以上水样泻、血便、高热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排除霍乱等烈性传染病。恢复期可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