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骨质增生通常无法自愈,可通过药物镇痛、手术修整、物理治疗、口腔护理、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该症状可能与创伤刺激、慢性炎症、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牙周病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牙龈肿胀、牙齿松动、咬合疼痛等症状。
功能主治:有消炎止痛作用。用于牙龈炎、牙周炎、牙龈红肿、口腔炎等。
用法用量:将乳膏涂抹于患处,一次1克(长约1~1.5公分),一日3~4次。在患处滞留3~5分钟后用清水漱口洗去。也可将乳膏挤于牙刷上刷牙。睡前使用效果较好。
1、药物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能缓解疼痛,伴有感染时需联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局部涂抹丁硼乳膏可减轻牙龈充血,但无法消除骨性增生组织。
2、手术修整:增生骨质导致严重咬合障碍时需行骨突修整术,广泛性增生可能需正颌手术。术前需拍摄CBCT评估骨质范围,术后配合冷敷和流质饮食。
3、物理治疗:超声导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低强度激光治疗可抑制异常成骨。每日用冲牙器清洁增生部位,避免食物残渣刺激黏膜。
4、口腔护理:选用软毛牙刷呈45度角清洁龈缘,含氟牙膏联合牙线使用。避免咀嚼硬物造成黏膜损伤,戒烟防止尼古丁刺激成骨细胞活性。
5、定期复查:每3-6个月进行牙周探诊检查,拍摄全景片监测骨质变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骨质疏松患者应评估钙磷代谢。
日常饮食增加乳制品和深海鱼类摄入,补充维生素D3促进钙质吸收。适度进行咬合训练如咀嚼无糖口香糖,避免单侧咀嚼习惯。出现持续性疼痛或牙齿移位需及时就诊口腔颌面外科,夜间磨牙患者建议佩戴咬合垫。保持每日两次巴氏刷牙法,定期洁牙清除牙结石刺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