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通常无法自行恢复,可通过局部清洁护理、抗生素治疗、挂线疗法、瘘管切除术等方式治疗。肛瘘可能与肛周脓肿破溃、克罗恩病、结核感染、外伤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肛门肿痛、分泌物渗出等症状。
1、局部护理:
每日温水坐浴2-3次可缓解炎症,使用高锰酸钾溶液稀释冲洗有助于清洁创面。保持肛周干燥,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减少摩擦刺激。避免久坐久站,排便后轻柔擦拭防止继发感染。
2、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口服甲硝唑、头孢克肟或左氧氟沙星控制细菌感染。局部涂抹红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促进愈合。合并结核或克罗恩病需配合异烟肼、美沙拉嗪等病因治疗。
3、挂线疗法:
适用于单纯性低位肛瘘,通过橡皮筋缓慢切割瘘管促使愈合。治疗期间需定期换药观察,约4-6周完成脱落。该方法创伤较小但存在复发风险,术后需配合坐浴护理。
4、手术切除:
复杂性肛瘘需行瘘管切开术或括约肌成形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分支瘘管。术前需MRI明确瘘管走向,术后2周内流质饮食减少排便刺激,愈合期约1-3个月。
5、病因控制:
克罗恩病相关肛瘘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结核性瘘管需规范抗结核治疗6个月以上。糖尿病患者需稳定血糖,炎症性肠病患者需定期肠镜监测。
日常饮食增加燕麦、火龙果等膳食纤维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发热、持续出血或创面不愈需及时复查,肛瘘延误治疗可能引发肛周蜂窝织炎或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