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消化不良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益生菌制剂、消化酶补充剂、就医评估等方式改善。新生儿消化不良通常由胃肠功能未成熟、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衡、感染性肠炎等原因引起。
少量多次喂养可减轻胃肠负担,母乳喂养者需避免母亲摄入高脂辛辣食物,配方奶喂养需检查冲调比例是否准确。两次喂奶间隔建议保持2-3小时,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
顺时针按摩脐周促进肠蠕动,每日3次每次5分钟,按摩前需搓热双手。可配合屈腿压腹动作帮助排气,注意避开刚进食后的时段。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等可调节肠道微生态。需用40℃以下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
胰酶肠溶胶囊、复方胃蛋白酶散等适用于脂肪或蛋白质消化障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持续呕吐伴体重下降需排除幽门狭窄,便血发热可能为感染性肠炎。细菌性肠炎可选用头孢克肟颗粒,轮状病毒肠炎需注意补液治疗。
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豆类、花椰菜等产气食物。新生儿可进行被动蹬腿运动促进消化,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出现拒奶、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或腹胀持续24小时以上需急诊处理。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预防病毒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