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药物性白内障是什么意思

2025-06-19

1482次浏览

药物性白内障是指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引发的晶状体混浊,常见诱发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抗肿瘤药等。药物性白内障的发生可能与药物代谢产物沉积、氧化应激损伤、晶状体蛋白变性等因素有关,早期表现为视力模糊、眩光敏感,晚期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建议用药期间定期眼科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1、糖皮质激素

长期全身或局部使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可能干扰晶状体上皮细胞代谢,导致钠钾泵功能障碍,水分渗入晶状体纤维间隙形成混浊。典型表现为后囊下羽毛状混浊,早期停药可能逆转,晚期需手术干预。使用激素超过3个月者应每半年进行裂隙灯检查,糖尿病患者需更密切监测。

2、抗精神病药物

氯丙嗪、硫利达嗪等吩噻嗪类药物通过光敏反应产生自由基,与晶状体蛋白结合形成不可逆色素沉积。特征性表现为前囊棕褐色星芒状混浊,多发生于用药5年以上患者。精神科医师需权衡疗效与眼部风险,对长期用药患者建议佩戴防紫外线眼镜。

3、抗肿瘤药物

白消安、环磷酰胺等烷化剂可能直接损伤晶状体上皮细胞DNA,导致纤维排列紊乱。化疗患者出现的双侧雪花样混浊具有剂量依赖性,儿童患者更易发生。肿瘤治疗方案应包含眼部风险评估,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氧化剂。

4、缩瞳药物

毛果芸香碱等胆碱能药物长期使用可能改变房水循环,导致晶状体营养代谢障碍。典型表现为前囊下微小空泡样混浊,多见于青光眼患者连续用药10年以上。现代青光眼治疗已减少此类药物使用,建议改用前列腺素衍生物替代。

5、其他药物

胺碘酮可引起角膜与晶状体双重沉积,金制剂可能导致前囊金色反光混浊。这些特殊类型混浊进展缓慢,但可能干扰眼底检查。心血管科、风湿免疫科医师开具相关药物时,应告知患者潜在眼部副作用并建立随访机制。

预防药物性白内障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与疗程,高风险人群可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已发生混浊者应根据视力受损程度选择手术时机,现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良好。术后仍需定期复查,特别注意其他药物对视网膜的潜在影响,保持均衡饮食并避免强光刺激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