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暑可通过保持水分摄入、避免高温暴露、合理穿着、调整活动时间、及时识别症状等方式实现。
1、补充水分: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排汗散热,水分流失速度加快。每日饮水量需达到1.5-2升,运动时每小时补充500毫升含电解质饮品。避免饮用酒精或高糖饮料,推荐淡盐水、椰子水或口服补液盐。
2、环境控制:
当气温超过32℃或湿度大于60%时需减少户外停留。使用遮阳伞、佩戴宽檐帽,室内开启空调维持26℃左右。车辆停靠时避免密闭空间,儿童宠物不可单独留置车内。
3、服装选择:
穿着浅色宽松棉质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选择UPF50+防晒衣可阻挡99%紫外线。运动时选用速干材质服装,搭配透气网面运动鞋保持足部干爽。
4、时间管理:
户外活动避开10:00-16:00日照强烈时段,采用"20分钟工作+10分钟阴凉休息"的间歇模式。重体力劳动者需安排轮班制度,每2小时进入空调环境休息15分钟。
5、症状监测:
早期中暑表现为头晕、口渴、皮肤灼热,发展至恶心呕吐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发现意识模糊或体温超过39℃时,应采用冰敷颈部动脉、腹股沟等部位并紧急送医。
夏季饮食宜选择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果蔬,避免高脂高蛋白食物增加代谢负担。晨间傍晚可进行游泳、慢跑等低强度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含钾香蕉或运动饮料。随身携带薄荷油、清凉喷雾等物理降温工具,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血糖变化。出现持续乏力或尿量减少时需警惕脱水风险,必要时进行医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