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导管癌是一种起源于涎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可能与长期吸烟、放射线暴露、EB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面部神经麻痹、溃疡出血等症状。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综合手段。
涎腺导管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长期吸烟会刺激涎腺导管黏膜,增加基因突变风险。放射线暴露可导致DNA损伤,EB病毒感染与特定亚型肿瘤相关。遗传因素如BRCA2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病概率,慢性炎症刺激也是潜在诱因。
早期多表现为涎腺区域无痛性硬结,随着肿瘤进展可能出现面部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肿瘤侵犯周围神经时引发顽固性疼痛,晚期可见皮肤溃疡伴恶臭分泌物。约20%患者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常见于肺部和骨骼。
超声检查可初步评估肿块性质,CT或MRI能明确肿瘤范围及周围组织浸润情况。细针穿刺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免疫组化检测AR、HER2等标志物有助于分型。全身PET-CT用于评估转移灶,唾液腺造影已较少使用。
根治性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腮腺全切除+面神经解剖。颌下腺肿瘤需行颈淋巴结清扫,晚期病例可能需联合颌骨切除。术中冰冻切片确保切缘阴性,缺损较大时采用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术后并发症包括涎瘘、Frey综合征等。
放射治疗适用于高危病例或切缘阳性者,调强放疗可减少耳毒性。化疗方案多采用顺铂+5-FU组合,靶向治疗如拉帕替尼对HER2阳性型有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疼痛管理需阿片类药物阶梯治疗。
术后需保持术区清洁干燥,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康复期进行面部肌肉功能训练,定期复查颈部超声和胸部CT。饮食建议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食。适度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心理支持有助于改善生存质量,出现新发肿块或疼痛加剧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