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真菌治疗、抗炎药物、光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脂溢性皮炎通常由马拉色菌过度增殖、皮脂分泌旺盛、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受损、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健脾滋肾,润肠通便。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大肠失于濡润而致的虚症便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ml(1支),一日3次,或遵医嘱。
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如硫磺皂或含锌吡啶硫酮的洗发水,减少头皮和面部油脂堆积。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干燥,水温控制在37℃以下,每日清洁1-2次为宜。清洁后及时使用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
酮康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或环吡酮胺乳膏可抑制马拉色菌繁殖。每周使用2-3次药用洗剂,停留5分钟后冲洗。顽固病例可口服伊曲康唑,需监测肝功能。真菌清除后仍需维持治疗预防复发。
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弱效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缓解红肿瘙痒。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长期治疗。严重泛发患者需口服泼尼松控制急性炎症,疗程不超过2周。
窄谱UVB照射每周3次可调节免疫反应,减少皮脂腺活性。光动力疗法联合氨基酮戊酸对顽固性皮损有效。治疗期间需加强防晒,避免光敏反应。孕妇及光敏感者禁用。
限制高糖高脂饮食,增加Omega-3脂肪酸摄入。保证7小时睡眠调节内分泌,避免熬夜加重皮脂分泌。减少精神压力,练习正念冥想降低应激反应。冬季使用加湿器维持环境湿度40%-60%。
日常护理需长期坚持,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避免摩擦刺激。每周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改善微循环。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食用三文鱼、核桃等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物。症状持续加重或继发感染需及时皮肤科就诊,必要时进行皮肤镜检或真菌培养指导精准用药。建立治疗日记记录诱发因素,有助于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