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肠炎无法自愈,需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切除、静脉补液、疼痛管理、感染控制等方式干预。盲肠炎通常由粪石阻塞、淋巴组织增生、细菌感染、寄生虫侵袭、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
1、粪石阻塞:粪石堵塞阑尾管腔导致腔内压力升高,可能引发局部缺血坏死。早期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缓解症状,但多数需手术切除阑尾防止穿孔。伴随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等症状。
2、淋巴组织增生: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阑尾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造成管腔狭窄。儿童及青少年多见,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可能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炎症反应。
3、细菌感染: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病原体经肠黏膜侵入阑尾壁层。急性期需禁食并联合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克林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典型表现为脐周痛转移至右下腹、反跳痛阳性。
4、寄生虫侵袭:蛔虫或阿米巴原虫寄生于阑尾腔内引发机械性刺激。驱虫治疗可选择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需附加抗生素。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伴随腹泻或黏液血便。
5、肿瘤压迫:盲肠癌或类癌肿瘤压迫阑尾根部导致引流障碍。需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或阑尾切除术,术后根据病理类型辅以化疗。中老年患者若出现体重下降、贫血需警惕恶性肿瘤可能。
日常需保持低纤维饮食避免肠道刺激,急性发作期绝对卧床休息。术后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蠕动,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意识改变应立即急诊处理,延误治疗可能引发化脓性门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