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可通过皮肤镜检查、组织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皮肤超声检查、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等方式确诊。基底细胞癌可能与长期紫外线暴露、基因突变、免疫抑制、砷剂接触、放射线暴露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珍珠样结节、溃疡、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边缘隆起等症状。
1、皮肤镜检查:皮肤镜通过光学放大观察皮损表面和皮下结构,基底细胞癌常表现为蓝灰色卵圆形巢、树枝状血管、溃疡等特征性图案。该方法无创便捷,可作为初筛手段,但需结合病理检查确诊。
2、组织病理活检:通过手术切除或穿刺获取病变组织,经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典型表现为基底样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块,周边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收缩间隙。这是确诊的金标准,能明确肿瘤类型和侵袭深度。
3、影像学检查:CT或MRI适用于评估肿瘤侵犯范围和深度,特别是位于眼睑、鼻部等特殊部位时。影像学能显示骨质破坏、神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指导价值。
4、皮肤超声检查: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肿瘤大小、边界及浸润深度,典型表现为低回声团块伴后方声影。该技术能动态监测治疗效果,对浅表型基底细胞癌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
5、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利用激光对皮损进行断层扫描,实时呈现细胞级图像。基底细胞癌可见暗 silhouettes、极性紊乱的基底样细胞及扩张血管,适用于不宜活检的特殊部位检查。
确诊后需根据肿瘤大小和部位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日常需严格防晒,避免接触砷剂等致癌物。建议每月自查皮肤变化,高风险人群每年进行专业皮肤检查。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抗氧化物质,规律运动增强免疫功能。术后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复发迹象,必要时进行皮肤修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