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可能由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异常、环境过敏原刺激、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外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皮肤保湿修复、光疗等方式治疗。
家族中有特应性皮炎或过敏性疾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高,特定基因突变会导致皮肤屏障蛋白如丝聚蛋白表达缺陷。这类患者需长期使用无刺激的医学护肤品维持皮肤屏障,避免使用碱性清洁产品。
Th2型免疫反应过度激活促使IgE抗体大量产生,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后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发病期间可短期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配合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组胺药控制瘙痒。
镍金属饰品、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等化学物质直接诱发接触性皮炎,夏季紫外线辐射会加重症状。建议选择纯棉衣物,新购服饰需充分洗涤,外出时使用物理防晒霜。
角质层神经酰胺含量降低导致经皮水分丢失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可产生超抗原加重炎症。每日涂抹含神经酰胺的润肤霜,严重渗液时采用硼酸溶液湿敷。
皮肤表面马拉色菌过度繁殖可能诱发脂溢性皮炎样表现,合并疱疹病毒感染会出现Kaposi水痘样疹。确诊后需联用酮康唑洗剂和阿昔洛韦乳膏进行抗微生物治疗。
日常建议穿着宽松纯棉衣物,每周食用三文鱼、核桃等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霜。瘙痒剧烈时可冷敷患处,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病程超过两周或出现全身症状需及时就诊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