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老年人吃头孢克肟的害处

2025-04-21

268次浏览

光敏性皮炎与日光性皮炎在发病机制、诱因及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主要区别包括光敏物质参与、皮损特征、病程进展及治疗侧重点。

光敏性皮炎需外源性光敏物质如灰菜、磺胺类药物或内源性卟啉代谢异常参与,经紫外线照射后引发光毒性或光变态反应;日光性皮炎则单纯由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导致,与光敏物质无关。

光敏性皮炎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红斑、水疱,好发于曝光部位但可超出照射区;日光性皮炎呈鲜红色水肿性红斑,严格局限于日光暴露区域,伴灼痛感。

光敏性皮炎潜伏期数分钟至48小时,接触光敏物后反复发作;日光性皮炎在暴晒后2-6小时迅速出现症状,避免暴晒即可预防。

光敏性皮炎可能与卟啉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相关,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头痛;日光性皮炎多无全身症状,严重者可见恶心、心悸等日射病表现。

光敏性皮炎需清除光敏物并使用羟氯喹、烟酰胺;日光性皮炎以冷敷、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为主,两者均需严格防晒。

日常需避免食用光敏性食物如芹菜、柠檬,选择物理防晒霜并穿戴防晒衣帽。急性期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控制过敏反应。长期反复发作者建议检测血卟啉及自身抗体,紫外线敏感试验可辅助鉴别诊断。户外活动前30分钟涂抹SPF50+广谱防晒霜,阴天仍需防护,紫外线指数>3时减少正午外出。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