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物理降温需注意环境温度调节、擦拭部位选择、操作手法轻柔、体温监测频率及禁忌部位规避。
1、环境调节:
保持室温在24-26℃之间,避免对流风直吹。关闭空调或电扇,湿度维持在50%-60%。降温前脱去婴儿过多衣物,仅保留单层棉质内衣。使用温水而非冰水,水温控制在32-34℃接近新生儿皮肤温度。
2、擦拭部位:
优先选择大血管分布区域,如颈部、腋窝、腹股沟。避开胸腹部及足底,前额可用冷毛巾间断敷贴。每次擦拭时间不超过10分钟,擦拭后立即擦干皮肤。禁止使用酒精或冰袋直接接触皮肤。
3、操作规范:
操作者需修剪指甲并温暖双手,采用按压式而非摩擦式手法。棉巾需拧至不滴水状态,沿淋巴走向单向擦拭。密切观察新生儿反应,出现寒战或皮肤发绀立即停止。操作后30分钟复测体温。
4、体温监测:
使用电子体温计每15分钟测量腋温,避免水银体温计破损风险。体温降至38℃以下需停止物理降温。记录每次降温幅度,24小时内降温不超过1.5℃。合并抽搐或嗜睡需立即就医。
5、禁忌事项:
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慎用物理降温。皮肤破损处禁止擦拭,接种疫苗24小时内避免操作。降温期间禁止喂食,可少量多次喂温水。持续高热超过2小时或体温反复需医疗干预。
物理降温后需保持新生儿安静休息,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适当增加母乳喂养频次,室温环境维持稳定。观察排尿量及精神状态,避免包裹过厚导致热量蓄积。出现呼吸急促或肤色异常应及时儿科就诊,必要时配合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