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脱落可能由激素水平波动、黄体功能不足、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宫腔镜手术、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方式治疗。
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表现为经期规律性出血。保持作息规律、减少压力有助于稳定激素水平,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
黄体功能不足时孕酮分泌减少,子宫内膜提前脱落并伴随月经周期缩短。可能与卵泡发育不良、高泌乳素血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经前点滴出血、经量减少。口服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等药物可改善症状。
子宫内膜炎引起的充血水肿会加速内膜脱落,常见于流产或分娩后感染。患者可能出现经期延长、下腹坠痛及异常分泌物。多西环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疗配合热敷可缓解症状。
子宫内膜息肉机械性刺激可导致局部内膜异常脱落,临床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或经量增多。宫腔镜下息肉电切术或刮宫术能有效去除病灶,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子宫内膜侵入肌层会引起经期大块组织脱落,常合并严重痛经和贫血。子宫动脉栓塞术或病灶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控制无效者,曼月乐环可减少月经量。
日常建议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含铁食物摄入,经期避免游泳或盆浴,适度进行瑜伽等舒缓运动。若出现非经期出血、血块直径超过3厘米或严重贫血症状,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激素六项检查。长期异常出血者应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变化,必要时行诊断性刮宫排除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