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可能引发败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感染性休克、截肢风险增加及慢性伤口不愈等并发症。
1、败血症:
坏疽部位细菌感染可能侵入血液循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体释放毒素,引发高热、寒战、呼吸急促等症状。血培养阳性及降钙素原升高可辅助诊断,需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
2、多器官衰竭:
持续感染状态下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可能造成急性肾损伤、肝功能障碍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肌酐升高、转氨酶异常及氧合指数下降是常见表现,需通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等重症支持手段干预。
3、感染性休克:
革兰阴性菌内毒素触发全身血管扩张,表现为血压骤降、乳酸堆积及意识模糊。中心静脉压监测显示血容量不足,需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液体复苏等治疗,病死率可达40%以上。
4、截肢风险:
肢体坏疽累及深层肌肉骨骼时,清创术可能无法保留肢体功能。血管造影显示动脉闭塞范围超过50%或肌酸激酶持续升高时,需考虑膝下截肢、髋关节离断等手术方案。
5、慢性溃疡:
缺血性坏疽愈合后易形成经久不愈的皮肤缺损,合并糖尿病者更常见。创面培养可见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菌定植,需采用负压引流、自体皮瓣移植等促进愈合。
坏疽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每日监测肢体末梢温度及颜色变化。高蛋白饮食配合维生素C补充有助于组织修复,戒烟戒酒可改善微循环。康复期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伤口护理建议使用银离子敷料抑制细菌生长。出现肢体麻木或皮肤紫绀需立即就医评估血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