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可能引起下肢浮肿。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引发心力衰竭,进而出现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表现为凹陷性水肿。
高血压患者出现下肢浮肿通常与心脏功能受损有关。血压持续升高会增加左心室后负荷,长期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减退。当左心室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入主动脉时,肺循环淤血可能发展为右心衰竭,此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水分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这种水肿多从足踝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按压后可见明显凹陷,且晨轻暮重。
1、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
长期高血压可造成肾小球内高压状态,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功能受损时,水钠排泄障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易从血管内渗出至组织间隙。此类水肿多为全身性,常伴有眼睑浮肿和尿量减少,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升高、尿蛋白阳性。
2、降压药物副作用:
部分降压药物可能引发下肢浮肿。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扩张动脉血管降压,但静脉扩张作用较弱,可能导致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引发踝部水肿。这种水肿通常对称出现,不伴有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调整用药方案后可缓解。
高血压患者日常需严格监测血压,每日定时测量并记录。饮食应遵循低盐原则,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内,多摄入富含钾的蔬菜水果。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睡眠时可将下肢垫高15-20厘米促进静脉回流。若出现持续加重的下肢浮肿,应及时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肾功能,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