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和肛瘘是两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肛裂通常由肛门皮肤撕裂引起,表现为排便疼痛、出血;肛瘘多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特征为反复流脓、瘙痒。
1、病因差异:肛裂多因便秘或腹泻导致肛门皮肤机械性撕裂,少数与炎症性肠病相关。肛瘘90%源于肛腺感染形成脓肿破溃,可能与克罗恩病、结核等全身性疾病有关。前者病变限于肛管表皮,后者已形成连接肛管与皮肤的异常通道。
2、典型症状:肛裂疼痛呈刀割样,排便后持续1-2小时,伴鲜红血滴。肛瘘表现为肛周硬结反复破溃流脓,瘙痒明显,急性发作期可有红肿热痛。指诊时肛裂可触及裂口,肛瘘可探及条索状瘘管。
3、治疗原则:肛裂优先采取保守治疗,使用硝酸甘油软膏促进裂口愈合,温水坐浴缓解痉挛。肛瘘需手术切除瘘管,根据病情选择瘘管切开术或挂线疗法,复杂性肛瘘可能需分次手术。
4、愈合过程:新鲜肛裂经规范治疗2-4周可愈合,慢性肛裂可能需肉毒素注射。肛瘘术后恢复期约2-6周,需每日消毒换药,复发率约10%-30%。两者均需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努挣。
5、并发症风险:肛裂长期不愈可能形成哨兵痔或潜行性瘘管。肛瘘迁延不治可能发展为多发性瘘管,极少数长期慢性刺激可能诱发癌变。术后均需定期复查肛门镜。
日常护理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火龙果,每日饮水1500ml以上。避免久坐久站,建议每天进行提肛运动3组。出现持续出血、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血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