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新生儿败血症是怎么引起的

2025-04-18

321次浏览

新生儿败血症可能由产道感染、胎膜早破、医疗器械污染、皮肤黏膜屏障破坏、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免疫支持、感染源清除、生命体征监测、营养支持等方式干预。

1、产道感染:分娩过程中母体产道内的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侵入新生儿血液系统。这类感染需在分娩前对孕妇进行阴道分泌物筛查,确诊后产时静脉注射青霉素类抗生素预防感染。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采集血液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头孢噻肟、氨苄西林等抗生素治疗。

功能主治:本品为局部外用抗菌药物,适用于敏感细菌,尤其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例如脓疱病、毛囊炎、疖肿等原发性皮肤感染。

用法用量:取适量软膏涂一薄层于患处,每日3次,5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重复一疗程,但不超过10天,需要时可用敷料包扎或覆盖。

2、胎膜早破:破膜时间超过18小时会显著增加羊水污染风险,使李斯特菌、无乳链球菌等病原体经胎盘或脐带侵入胎儿循环。临床需监测产妇体温及胎心变化,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对于早发型败血症,需联合使用庆大霉素和氨苄西林进行经验性治疗。

3、医源性感染:气管插管、脐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带入血液循环。治疗需立即拔除感染导管,采集导管尖端进行培养。万古霉素常用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疗程需持续至血培养转阴后14天。

4、皮肤屏障缺陷:早产儿皮肤角质层发育不完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脐部、注射部位等破损处入侵。护理需使用氯己定消毒皮肤,严重感染者需输注免疫球蛋白。出现化脓性脐炎时,需局部应用莫匹罗星软膏配合全身抗生素治疗。

5、免疫系统不成熟: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储备不足及补体缺乏,难以有效清除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可预防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母乳喂养能提供分泌型IgA,配方奶喂养者应添加乳铁蛋白制剂。

日常护理需保持室温26-28℃,湿度55%-6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人工喂养需选择低渗透压配方奶。监测新生儿体温、摄奶量及反应灵敏度,出现嗜睡、黄疸加重或喂养困难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进行抚触刺激促进胃肠蠕动,每日体重增长应达20-30克。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