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状缺损是牙齿颈部硬组织缓慢消耗所致的非龋性缺损,典型表现为唇颊面釉质与牙骨质交界处的楔形凹陷。缺损形态呈V字型或碟状,边缘锐利光滑,表面可见牙本质暴露呈淡黄色。
1、典型外观:缺损多发生于前磨牙及尖牙唇颊侧,凹陷底部与牙长轴垂直,两侧壁与牙面呈45°夹角。早期缺损深度约0.5-1mm,严重者可深达牙髓腔。缺损表面光滑坚硬,探诊无软化组织。
2、伴随症状:缺损区常伴有牙本质敏感,冷热刺激可诱发短暂锐痛。缺损边缘可能残留色素沉积,形成褐色线状痕迹。重度缺损可导致牙体折裂,折裂面平整如刀切。
3、发展过程:初期表现为牙颈部釉质微小凹痕,随机械摩擦持续进行,凹陷逐渐加深加宽。刷牙方式不当者可见多个相邻牙位呈对称性缺损,磨损速度可达每年0.3-0.5mm。
4、鉴别特征:与龋齿区别在于缺损表面光滑无腐质,边缘整齐无脱矿现象。与酸蚀症的区别在于缺损位置固定于牙颈部,且多呈典型楔形几何结构。
5、检查方法:使用三用气枪吹干牙面后,45°角投照灯光可清晰显示缺损轮廓。咬合纸测试可发现缺损对应咬合接触点,牙周探针可测量缺损深度。
日常护理建议选用软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避免横向用力刷牙。含氟牙膏与牙本质脱敏剂可缓解敏感症状,柑橘类水果等酸性食物摄入后需及时漱口。定期口腔检查可监测缺损进展,当缺损深度超过2mm或出现自发痛时需及时进行树脂充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