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冲洗可通过门诊操作、泪道探通、泪囊炎治疗、术后护理、新生儿泪囊炎处理等方式进行。泪道阻塞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炎症粘连、外伤、肿瘤压迫、老年性萎缩等原因引起。
1、门诊检查:泪道冲洗常用于诊断泪道阻塞或狭窄。医生将生理盐水注入泪小点,观察液体是否顺利流入鼻腔。操作无创,适合怀疑泪道功能障碍但无急性感染的患者。
2、慢性泪囊炎:泪道冲洗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基础手段。炎症导致泪囊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可能与细菌感染、鼻泪管狭窄有关,表现为眼睑红肿、脓性分泌物。每周1-2次冲洗配合抗生素滴眼液可缓解症状。
3、术后护理:泪道手术如鼻腔泪囊吻合术后需定期冲洗。手术建立新引流通道后,冲洗能防止吻合口粘连,清除血痂和渗出物。术后1个月内每周冲洗1次,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预防感染。
4、新生儿泪囊炎:6月龄内婴儿出现泪溢、眼睑黏连时需冲洗。先天性鼻泪管膜未破裂是主因,表现为晨起睫毛结痂、眼角脓液积聚。采用细探针轻柔冲洗,80%患儿经3-5次冲洗可治愈。
5、外伤后评估:眼睑裂伤或颌面部骨折后需冲洗评估泪道完整性。外伤可能导致泪小管断裂、骨性鼻泪管损伤,冲洗液外漏提示需手术修复。冲洗应在清创缝合后48小时进行,避免加重水肿。
泪道冲洗后24小时内避免揉眼或游泳,日常可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睑缘。按摩泪囊区内眼角至鼻翼方向促进引流,发现冲洗液带血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复诊。长期泪溢患者建议每日热敷2次,每次10分钟,配合人工泪液减少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