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炎可通过病程长短、症状表现、病因差异、治疗方式、预后效果等方面区分。
1、病程差异:
急性宫颈炎起病急骤,病程通常短于1个月,多由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急性感染引起。慢性宫颈炎病程持续超过2个月,常因急性期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刺激导致,部分患者无明显急性发作史。
2、症状表现:
急性期常见脓性分泌物增多、性交出血、下腹坠痛伴发热等急性炎症反应。慢性期以白带异常、腰骶部隐痛为主,可能伴有宫颈糜烂或纳氏囊肿,症状较急性期轻微但迁延不愈。
3、病因区别:
急性宫颈炎90%以上与性传播病原体相关,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转化而来,长期机械刺激如避孕环、阴道菌群失衡或雌激素水平异常也可诱发。
4、治疗侧重:
急性期需足量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头孢曲松。慢性期以局部治疗为主,采用保妇康栓、干扰素栓等药物,配合激光或冷冻等物理疗法消除宫颈糜烂面。
5、预后不同:
急性宫颈炎规范治疗后可完全康复,延误治疗可能引发盆腔炎或不孕。慢性宫颈炎易反复发作,需定期宫颈癌筛查,长期存在HPV感染风险者需加强随访监测。
日常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频繁阴道冲洗,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适度运动如瑜伽、快走可增强盆腔血液循环,饮食建议增加西兰花、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减少辛辣刺激摄入。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分泌物持续超过2周应及时妇科检查,慢性患者建议每6-12个月进行TCT和HPV联合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