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眼压监测通常需要住院完成,但部分医疗机构提供门诊动态眼压监测服务。主要影响因素有监测设备类型、青光眼分期、患者配合度、医院门诊条件、数据解读需求。
1、监测设备:
传统24小时眼压监测需使用留置式眼压计,每2小时测量一次,住院便于夜间监测。新型无线接触镜传感器如SENSIMED Triggerfish可门诊佩戴,持续记录眼压波动曲线,但需24小时后返院取出设备。
2、疾病分期:
早期青光眼患者可选择门诊监测,若眼压波动超过8mmHg或伴有视神经损害,建议住院详细评估。门诊监测可能与昼夜节律变化、体位性眼压波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下午眼压峰值、卧位眼压升高等特征。
3、患者条件:
门诊监测要求患者能准确执行测量流程,包括自行使用便携式眼压计、规范记录活动日志。认知障碍或手部震颤患者需住院由医护人员操作,避免数据误差。
4、门诊配置:
具备24小时急诊眼科服务的医院可开展分时段门诊监测,白天在门诊测量,夜间通过急诊科完成。基层医院因缺乏夜间技术支持,多需转诊至上级医院住院监测。
5、数据需求:
常规筛查可接受日间6次门诊测量,若需评估降压药物效果或发现隐匿性青光眼,住院连续监测能获取更完整的昼夜节律数据。
选择监测方式前建议进行基线眼压检查和视野评估,监测期间保持正常作息避免剧烈运动,记录饮水量、用药时间等干扰因素。门诊监测后需3日内复诊分析数据,若发现眼压峰值超过21mmHg或波动幅度大,应进一步住院完善房角镜、OCT等检查。日常注意控制咖啡因摄入,避免长时间俯卧位,高血压患者需同步监测血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