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乙肝病毒后,临床表现从无症状携带到急性肝炎不等,典型表现包括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及尿色加深。病情发展可分为早期隐匿期、急性发作期和慢性化阶段,具体表现与病毒复制活跃度、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1、乏力疲倦:
乙肝病毒感染早期最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与病毒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相关。患者常感持续倦怠,活动耐量下降,休息后难以缓解。这种乏力不同于普通疲劳,往往伴随其他肝病特征性表现。
2、消化系统症状:
约60%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伴呕吐。由于肝脏胆汁分泌功能受损,脂肪消化吸收障碍,患者可能对油腻食物产生本能排斥。部分病例会出现腹胀、腹泻等肠功能紊乱表现。
3、黄疸体征:
当肝细胞受损达到一定程度时,胆红素代谢障碍会导致皮肤黏膜黄染,最先见于巩膜。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黄疸程度通常反映肝细胞坏死范围,但需注意老年患者可能黄疸不明显而直接出现重症化表现。
4、肝区不适:
右上腹隐痛或胀痛是肝包膜受牵拉的典型表现,体检可发现肝脏肿大伴触痛。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肝区钝痛,这与肝纤维化进展相关。极少数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疼痛剧烈,提示肝脏快速坏死。
3、全身表现:
部分患者伴随低热通常不超过38℃、关节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慢性乙肝患者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性体征。病情进展至肝硬化阶段时,还会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等门脉高压表现。
乙肝病毒感染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以高蛋白、适量碳水化合物、低脂为原则,多摄入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严格禁酒,慎用伤肝药物,每3-6个月需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及超声检查。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慢性携带者建议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增强体质。出现皮肤瘙痒时可冷敷缓解,避免抓挠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