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中药调理、物理治疗、手术治疗、日常护理等方式治疗。子宫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损伤、激素水平异常、免疫力低下、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原因引起。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理气活血,散结消肿。用于湿热下注、毒瘀互阻所致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气臭,少腹痛,腰骶痛,口苦咽干;阴道炎、慢性盆腔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感染是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因,临床常用头孢曲松、甲硝唑、多西环素等广谱抗生素。抗生素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疗程通常持续7-14天。治疗期间需避免性生活,防止交叉感染。
2、中药调理:
中医认为子宫内膜炎多属湿热瘀结,可选用妇炎康片、桂枝茯苓丸、金刚藤胶囊等中成药。中药治疗周期较长,需配合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针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可辅助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3、物理治疗:
超短波、微波等热疗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下腹坠痛症状。每日温水坐浴15-20分钟有助于局部血液循环。物理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急性期高热患者禁用热疗。
4、手术治疗:
宫腔镜手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子宫内膜炎,可清除宫腔粘连和炎性息肉。严重病例可能需子宫切除术,但会丧失生育功能。手术前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预防并发症。
5、日常护理: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经期避免盆浴和游泳,卫生用品每2-3小时更换。适当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每周3次有氧运动提高免疫力。
子宫内膜炎患者日常可增加酸奶、蔓越莓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限制高糖高脂饮食。急性期卧床休息时抬高臀部促进炎性分泌物引流。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超声,观察子宫内膜修复情况。长期未愈可能影响生育功能,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