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可通过定期观察、手术切除、激光治疗、注射治疗、射频消融等方式处理。脂肪瘤通常由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代谢紊乱、局部创伤、脂肪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观察随访:体积较小且无不适的脂肪瘤可暂不处理,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超声监测。生长缓慢、直径小于3厘米的皮下脂肪瘤恶变率低于1%,过度干预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2、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5厘米或影响功能的脂肪瘤。传统切除术需局部麻醉,切口长度与瘤体直径相当,术后需加压包扎3-5天。复发率约为3-5%,多与包膜残留有关。
3、激光治疗:二氧化碳激光可气化较小脂肪瘤,创面直径通常控制在1厘米内。治疗过程约15分钟,术后形成薄痂2周脱落。适合面部等美观要求高的部位,但存在10%左右的残留率。
4、注射治疗:磷酸钠地塞米松混合液局部注射可使瘤体缩小30-50%。每月注射1次,3次为疗程,可能出现皮肤色素减退等副作用。对多发性脂肪瘤效果显著,但完全消退率仅20%。
5、射频消融:高频电流使瘤体蛋白质凝固坏死,适用于3厘米以下病灶。治疗后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液化组织,术后48小时需冰敷。创伤小于传统手术,但设备要求较高。
日常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等促进脂质代谢;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慢跑等每周3次;避免高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内脏、奶油等摄入;局部按摩可能延缓生长但无法消除病灶;定期自查新发肿物,发现异常增大或疼痛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