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可通过抑酸药物、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H2受体阻滞剂、中药调理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酸分泌过多、胃排空延迟、腹压增高、饮食刺激等原因引起。
1、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胃壁细胞氢钾ATP酶发挥作用,需连续服用4-8周。长期使用需警惕低镁血症风险,建议配合胃镜检查评估疗效。
2、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可增强食管蠕动功能,加速胃排空。这类药物通过刺激5-HT4受体发挥作用,适用于伴有胃胀、嗳气的患者。需注意与抗胆碱药合用会降低药效,服药期间避免高脂饮食。
3、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硫糖铝能在食管黏膜形成保护层。药物通过中和胃酸、吸附胆汁酸发挥作用,适合餐后反酸明显者。咀嚼片剂型需充分嚼碎后服用,长期使用可能引起便秘等不良反应。
4、H2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可减少基础胃酸分泌。药物通过竞争性阻断组胺H2受体起效,抑酸作用持续10-12小时。突然停药可能引起反跳性酸分泌增加,建议逐步减量。
5、中药调理: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可调和肝胃。中医认为该病与肝气犯胃有关,辨证选用健脾和胃类中药。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象调整组方,配合针灸足三里等穴位效果更佳。
患者应避免饱餐、睡前3小时禁食,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限制咖啡、巧克力、薄荷等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肥胖者需控制体重。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反流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吞咽疼痛、体重下降时需及时胃镜检查排除巴雷特食管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