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脱矿表现为牙釉质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或凹陷,可能由酸性饮食、口腔卫生不良、胃酸反流、龋病早期、干燥综合征等因素引起。
牙齿脱矿早期典型表现为釉质表面失去光泽,呈现不透明的白垩色斑块。这种变化源于羟基磷灰石晶体溶解导致的光学特性改变,常见于长期饮用碳酸饮料或频繁呕吐的人群。使用含氟牙膏刷牙、餐后清水漱口可减缓进展。
脱矿程度加重时,釉质表层出现点状或片状凹陷,触诊有粗糙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正畸托槽周围或牙龈边缘等清洁死角,与菌斑堆积产生的酸性环境有关。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配合牙线清理邻面可改善。
釉质矿物流失后牙本质小管暴露,进食冷热酸甜食物时可能引发短暂尖锐疼痛。夜间磨牙或横向刷牙会加速脱矿区域磨损,建议使用抗敏感牙膏,避免过度用力刷牙。
脱矿区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龋齿,表现为斑块颜色转为黄褐色,质地软化。这种情况与变形链球菌代谢产酸有关,常伴随邻接面食物嵌塞。专业氟化处理或渗透树脂修复可阻断病变。
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牙齿舌侧面常见脱矿,唾液分泌减少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全口牙易发生广泛性脱矿。这类情况需治疗原发病,同时使用含钙磷再矿化凝胶护理。
日常需控制柑橘类水果、醋等酸性食物摄入频率,餐后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游泳运动员应避免长期接触氯处理池水,正畸患者需定期使用冲牙器。脱矿面积超过2mm²或伴随牙体缺损时,建议进行专业的微创渗透树脂治疗或激光辅助再矿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