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可通过美托洛尔、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药物控制。不同类型心律失常需针对性用药,药物选择需结合病因及心脏功能评估。
1、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心率,适用于窦性心动过速、房颤伴快心室率。阿替洛尔对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效果显著。长期使用需监测血压及心率变化,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
2、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能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对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复律有效。索他洛尔兼具β阻滞与钾通道阻滞作用,需警惕尖端扭转型室速风险。用药期间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及肺CT。
3、Ic类钠通道阻滞剂:普罗帕酮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可抑制心房异位起搏点。氟卡尼对儿童预激综合征效果较好,但可能加重心衰患者症状。服药期间避免同时使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4、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效果明确。地尔硫䓬可用于控制房颤心室率,与β阻滞剂联用需警惕心动过缓。
5、洋地黄类:地高辛通过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减慢房室传导,适用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西地兰用于急性心衰伴快速房颤的静脉控制,需密切监测血钾及肾功能。
日常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钾镁的香蕉、深绿色蔬菜,限制咖啡因摄入。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定期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评估药物疗效,出现头晕、黑朦等症状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应优先治疗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