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织炎可能由皮肤屏障受损、病原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淋巴循环障碍、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蜂窝织炎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1、皮肤屏障受损
皮肤出现伤口、溃疡、湿疹或真菌感染时,表皮完整性被破坏,细菌易通过破损处侵入皮下组织。昆虫叮咬、烧伤、手术切口等开放性损伤更易诱发感染。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轻微外伤应及时消毒处理。
2、病原体感染
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可溶解结缔组织基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毒素会加速炎症扩散。这两种细菌常通过毛囊炎、疖肿等局部感染灶蔓延至深层组织。接触污染水源或土壤也可能引入特殊病原体。
3、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减弱,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会降低机体防御能力。老年人及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衰退,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这类人群出现皮肤红肿需尽早就医。
4、淋巴循环障碍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丝虫病等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局部组织液滞留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肿胀伴皮肤发红,需穿戴压力袜促进淋巴引流,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5、慢性疾病
静脉曲张溃疡、外周动脉硬化等慢性病变区域供血不足,组织修复能力下降。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时,细菌可经肠道移位入血引发特殊类型蜂窝织炎。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预防蜂窝织炎需加强皮肤护理,避免搔抓或挤压皮肤病灶,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时,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呋辛、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治疗期间抬高患肢,观察是否出现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恢复期可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促进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