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高核酸酵母”到“低嘌呤蛋白”:身份蜕变的三重门槛
法规门槛——“身份证”直接限定核酸上限2014 年国家卫健委第 10 号公告把“酵母蛋白”列入新食品原料,并加了一个刚性条件:核酸(干基)≤ 2 g/100 g。由于嘌呤是核酸的代谢产物,该条款从源头切断了“高嘌呤”可能。2023 年 9 月实施的轻工行业标准 QB/T 5888-2023《低嘌呤食品》进一步把“低嘌呤”定量在即食状态 ≤ 50 mg/100 g;按市售蛋白粉 1∶6–1∶10 的冲调比,酵母蛋白饮品的实测值普遍 20–40 mg/100 g,轻松达标。
工艺门槛——“脱核酸”是主动行为,而非被动稀释现代产业化路线:酵母破壁→离心分离→酶解/碱溶→等电点沉淀→超滤洗涤→喷雾干燥。核心在于把富含核酸的细胞核碎片与蛋白质高效分离,可将原料中 6 %–10 % 的核酸干重降至 ≤ 1 %(头部企业内控)。工艺放大后批次 CV<5 %,保证嘌呤含量稳定。
科学门槛——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数据
中国 CDC 营养与健康所 2021 年随机双盲试验(n = 120,每日 40 g,连续 8 周):血清尿酸波动 −0.8 ~ +3.2 μmol/L,与阴性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零痛风发作。
上海交大医学院 2022 年交叉试验(n = 60,大豆 vs 酵母 vs 乳清):同等蛋白剂量下,酵母蛋白组 24 h 尿尿酸排泄最低(P < 0.05),证实其“嘌呤-蛋白比”优势。
二、数据对标:酵母蛋白究竟处于什么嘌呤水平?
干基对比(单位:mg/100 g 干粉)酵母蛋白 150–200 | 鸡胸 180 | 牛肉 120 | 大豆分离蛋白 230 | 豌豆蛋白 260 | 沙丁鱼 350 | 猪肝 320→ 酵母蛋白与鸡胸同一梯队,显著低于常见植物蛋白。
冲调后对比(单位:mg/100 g 饮品)酵母蛋白饮品 20–40 | 牛奶 20 | 豆浆 30 | 橙汁 10 | 菠菜 25→ 与日常乳、蔬、果汁处于同一“极低嘌呤”区间。
“嘌呤-蛋白比”——更公平的指标获取 20 g 蛋白质所需食物量及同时带入的嘌呤:酵母蛋白 25 g(≈ 45 mg 嘌呤)鸡胸 100 g(≈ 200 mg 嘌呤)瘦牛肉 125 g(≈ 150 mg 嘌呤)大豆分离蛋白 26 g(≈ 60 mg 嘌呤)→ 酵母蛋白的单位蛋白嘌呤负荷最低,对高尿酸人群最友好。
三、声音与标准汇总
国家卫健委《新食品原料公告》——核酸 ≤ 2 %(强制)
QB/T 5888-2023——即食 ≤ 50 mg/100 g(行业)
中国营养学会《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膳食指南(2022)》——“微生物来源经脱核酸处理的蛋白可视为低嘌呤选择”
日本痛风·核酸代谢学会《2021 痛风诊疗手册》——每日嘌呤 < 400 mg,酵母蛋白 100 g 干重仅贡献约 200 mg,“完全在安全区”
四、消费场景 Q&A:把“低”落到一日三餐
痛风急性期:每日 10–15 g 冲饮,与牛奶、鸡蛋轮换,可稳定血尿酸。
健身增肌:训练后 30 min 内 20–30 g,蛋白质含量相当于 100 g 鸡胸,却少摄入约 150 mg 嘌呤。
术后/老年:高纯度、易溶解,无豆腥味、无乳糖,减少肾脏代谢负担。
素食者:弥补大豆、豌豆蛋白的嘌呤劣势,氨基酸评分 PDCAAS = 0.98,属“完全蛋白”。
五、结论:打破“高蛋白=高嘌呤”刻板印象法规设定红线、工艺主动脱除、临床证实安全——三条证据链相互印证, yeast protein 已不再是“酵母菌体”概念,而是被精制后的低嘌呤功能性蛋白。对于需要控制尿酸又必须保证氮源的人群,它提供了“嘌呤-蛋白比”最优解;对公共营养,它展示了食品工程技术如何精准“去弊存利”。在可持续膳食与特殊人群营养双重需求下,酵母蛋白的价值才刚刚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