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胃息肉是怎么回事

2025-04-12

124次浏览

胃息肉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胃酸反流、遗传因素、胆汁反流、胃黏膜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调整饮食习惯、定期复查、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

1、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息肉形成的重要诱因,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局部增生。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三联疗法。伴随症状包括上腹隐痛、餐后饱胀。

功能主治: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和卓-艾综合征(胃泌素瘤)。

用法用量:奥美拉唑使用过量,会出现视物模糊、意识模糊、嗜睡、头痛、口干、颜面潮红、恶心及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等症状。本药物不宜经过透析清除,如意外过量服用,应该立即处理。

2、胃酸异常:长期胃酸反流会刺激胃黏膜形成炎性息肉,多见于胃窦部。抑酸药物如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可缓解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表现。

3、遗传倾向: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疾病可导致多发性胃息肉,具有癌变风险。这类患者需每半年接受胃镜监测,必要时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或胃部分切除术。

4、胆汁刺激:十二指肠胆汁反流入胃会引发胃底腺息肉,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可减少反流,同时需限制高脂饮食。

5、慢性炎症:长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的肠上皮化生易发展成胃息肉,尤其好发于胃体部。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有助于黏膜修复,需避免腌制、烟熏食物。

胃息肉患者日常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蒸鱼、山药粥,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适度进行快走、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循软食过渡原则,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息肉变化,发现异常出血或腹痛加重及时就诊。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