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龋主要由长期含奶瓶入睡、高糖饮食、口腔清洁不足、牙齿发育缺陷及唾液分泌减少等因素引起。
1、喂养习惯:
婴幼儿含奶瓶入睡是奶瓶龋的主要诱因。夜间睡眠时唾液分泌减少,奶液中的乳糖长时间滞留于牙齿表面,被致龋菌分解产酸,导致牙釉质脱矿。建议喂养后及时取出奶瓶,避免奶液与牙齿持续接触。
2、饮食结构:
频繁摄入含糖饮品如果汁、配方奶等会加速龋齿进展。糖类物质为致龋菌提供代谢底物,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牙体组织。控制糖分摄入频率,改用白开水替代甜味饮品可降低风险。
3、清洁缺失:
未及时清洁婴幼儿口腔会促进牙菌斑堆积。乳牙萌出后即需用纱布或指套牙刷清洁牙面,2岁后应培养早晚刷牙习惯。口腔卫生不良会导致致龋菌定植,增加脱矿风险。
4、牙釉质缺陷:
乳牙釉质矿化不全或发育不良时更易患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可能出现釉质形成障碍,抗酸蚀能力下降。这类情况需提前进行专业涂氟等防龋措施。
5、唾液减少:
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唾液分泌不足会削弱口腔自洁作用。唾液具有缓冲酸性物质和再矿化牙釉质的功能,分泌量不足时龋齿进展更快。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唾液分泌。
预防奶瓶龋需建立科学喂养模式,喂养后喂少量清水冲刷口腔,避免夜间持续哺乳。定期用含氟牙膏为婴幼儿刷牙,乳牙萌出后每3-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对于已出现龋坏的牙齿,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充填或冠修复,防止感染扩散影响恒牙胚发育。家长可通过示范刷牙、减少零食摄入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口腔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