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营养和周围静脉营养的区别主要在于输注途径、适应症、营养液浓度、并发症风险及护理要求五个方面。
中心静脉营养通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等大血管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周围静脉营养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通常选择手背或前臂静脉。前者允许长期输注高渗溶液,后者仅适合短期低浓度营养支持。
中心静脉营养适用于长期无法经口进食的重症患者,如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周围静脉营养多用于术后短期补充或轻度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周。前者能满足全营养需求,后者仅作为部分能量补充。
中心静脉营养液葡萄糖浓度可达25%-35%,含完整氨基酸、脂肪乳及微量元素;周围静脉营养液葡萄糖浓度需低于10%,渗透压控制在900mOsm/L以下以避免静脉炎。前者可提供1.5-2kcal/ml高能量密度,后者通常为0.5-1kcal/ml。
中心静脉置管可能导致气胸、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周围静脉输注常见局部红肿、血栓性静脉炎。前者感染发生率约3%-5%,后者静脉炎发生率高达15%-30%。两者均需严格无菌操作,但中心静脉护理更复杂。
中心静脉营养需每日监测血糖、电解质及肝功能,每周评估导管位置;周围静脉营养仅需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前者要求专业团队管理,后者可在普通病房实施。代谢监测频率与营养液成分复杂性正相关。
实施静脉营养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方式。中心静脉营养患者需限制剧烈活动避免导管移位,推荐低强度床边活动如踝泵运动;周围静脉营养患者可正常肢体活动但需避免穿刺侧提重物。饮食过渡期建议从清流质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优先选择易消化的蒸蛋、米粥等。护理重点包括每日评估导管/穿刺点、记录24小时出入量、监测体温变化,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需使用肝素盐水封管。营养支持期间应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必要时添加谷氨酰胺保护肠黏膜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