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吐下泻伴胃绞痛可能由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等原因引起。
1、急性胃肠炎:
功能主治:用于成人及儿童急、慢性腹泻。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袋(3克),一日3次。 儿童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服用时将本品倒入半杯温开水(约50毫升)中混匀快速服完。 治疗急性腹泻时首次剂量加倍。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或沙门氏菌感染。胃黏膜受刺激后出现痉挛性疼痛,伴随呕吐、水样腹泻。轻度感染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缓解脱水,严重细菌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发病期间应避免油腻食物,以米汤、粥类为主食。
2、食物中毒:
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污染的食物后,毒素刺激胃肠道神经。典型表现为进食后2-6小时突发剧烈绞痛,呕吐物含未消化食物。需及时清除胃内残留毒素,必要时洗胃处理。腹泻严重时可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3、胃肠型感冒:
柯萨奇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除呼吸道症状外,常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胃部隐痛伴随阵发性肠鸣,呕吐物多为胃液。体温升高可能加重脱水,建议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水。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需排查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4、肠易激综合征:
精神紧张或饮食刺激诱发肠道功能异常,疼痛多位于脐周,排便后缓解。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呕吐较少见。可尝试双歧杆菌调节菌群,严重腹痛使用匹维溴铵缓解平滑肌痉挛。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触发因素。
5、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用药导致胃黏膜损伤,空腹时上腹灼痛明显,可能呕出咖啡样物。伴随腹泻时需警惕溃疡穿孔。确诊需胃镜检查,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四联疗法。出血期间需禁食并绝对卧床。
发病初期建议暂停固体饮食12-24小时,每15分钟饮用5-10毫升口服补液盐。症状缓解后从低纤维食物逐步过渡,如苏打饼干、香蕉、苹果泥。避免乳制品、咖啡因及高脂食物3-5天。持续呕吐无法进食、出现血便或意识模糊需立即急诊。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制剂,日常注意餐具消毒与生熟食分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