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常规检查主要包括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病理活检和粪便潜血试验。
1、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是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同时进行活检或切除息肉。检查前需清洁肠道,过程中可能伴有腹胀不适。对于50岁以上人群或高危患者,建议定期筛查。若发现可疑病灶,医生会取样送病理检查。
2、影像学检查:
腹部CT或MRI可评估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扩散情况,为分期提供依据。增强CT能清晰显示肠壁增厚和血管侵犯,MRI对直肠癌局部侵犯的判断更精准。PET-CT用于排查全身转移灶,但价格较高。
3、肿瘤标志物:
CEA癌胚抗原和CA19-9是常用监测指标,虽不能单独用于诊断,但可辅助判断疗效和复发风险。术前CEA升高提示预后较差,术后定期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转移。需注意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标志物轻度升高。
4、病理活检:
通过结肠镜或手术获取的组织样本,经病理学分析可明确肿瘤类型如腺癌、分化程度及分子特征。免疫组化检测MSI、KRAS等基因状态,对靶向治疗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病理报告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
5、粪便检测:
粪便潜血试验适用于初筛,阳性者需进一步检查。新型粪便DNA检测能发现肿瘤特异性基因突变,灵敏度优于传统方法。但所有粪便检查阳性均需结肠镜确认,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肿瘤可能。
日常需保持高纤维低脂饮食,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规律运动可降低发病风险。确诊患者术后应每3-6个月复查结肠镜,监测营养状况并及时纠正贫血。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家族中有结肠癌病史者建议40岁起开始筛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综合管理对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