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由妊娠期生理性血液稀释、营养缺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
1、血液稀释: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导致血液稀释,血小板相对减少属于生理现象。这种情况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如菠菜、猪肝。
2、营养缺乏:
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会影响血小板生成。孕妇需保证每日摄入红肉、深海鱼、鸡蛋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复合维生素制剂。
3、妊娠高血压:
子痫前期可能引发微血管病性溶血导致血小板消耗增加。该病与血管内皮损伤、胎盘缺血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血压升高、蛋白尿。治疗需严格控盐,卧床休息,医生可能使用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等降压药物。
4、免疫性疾病:
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因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所致。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需检测抗血小板抗体。治疗采用泼尼松、静脉丙种球蛋白,严重时需输注血小板。
5、感染因素: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孕妇应避免接触传染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病毒性感染通常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需根据病因针对性处理,日常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碰撞,每周进行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当血小板低于50×10⁹/L或出现出血倾向时需立即产科就诊,分娩前需多学科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部分病例可能需要提前储备血小板或调整麻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