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子宫肌瘤可通过药物控制、微创手术、介入治疗、中医调理和定期随访等方式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通常由雌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细胞增殖失衡和免疫调节异常等原因引起。
1、药物控制:
适用于肌瘤较小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米非司酮等,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抑制肌瘤生长。药物治疗需持续3-6个月,可能出现潮热、骨质疏松等副作用,需配合钙剂补充。用药期间需每3个月复查超声评估疗效。
2、微创手术:
腹腔镜或宫腔镜肌瘤剔除术适合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手术通过3-5个小切口切除肌瘤,保留子宫结构完整,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约3-5天。但存在15%-30%的复发风险,术后需配合药物预防复发。禁忌症包括肌瘤过大直径>10cm或疑似恶变。
3、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肌瘤血供使其萎缩,适合不能耐受手术者。术后24小时内会出现下腹绞痛,需镇痛处理。有效率约85%-90%,但可能影响卵巢功能,45岁以上患者慎用。治疗后3个月肌瘤体积可缩小40%-60%。
4、中医调理:
针对气滞血瘀型可采用桂枝茯苓丸,痰湿型适用苍附导痰汤,需持续用药3个月经周期。针灸选取关元、子宫等穴位,每周2-3次。中药外敷用芒硝加黄酒调敷下腹,每日1次。需注意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服药间隔2小时以上。
5、定期随访:
无症状的小肌瘤<5cm建议每6个月复查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监测重点包括肌瘤增长速度年增长>2cm需警惕、血流信号变化及CA125水平。绝经后肌瘤通常自然萎缩,若持续增大需排除肉瘤变可能。随访期间出现经量骤增、腹痛加剧应及时就诊。
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限制红肉及高脂食品。适度进行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保证7-8小时睡眠,调节情绪压力。每年进行妇科检查,40岁以上建议加做乳腺筛查。记录月经周期变化,发现异常出血或压迫症状及时就医。术后患者需避孕1-2年,备孕前需评估子宫疤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