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伴随出血和发热可能与局部感染、炎症反应、免疫力下降、肛周脓肿形成、全身性感染等因素有关,需通过伤口清洁、抗生素治疗、退热处理、手术引流、感染源控制等方式干预。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肛裂创面受粪便污染易引发细菌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侵入。感染可刺激机体释放炎性介质,表现为红肿热痛。每日用高锰酸钾坐浴清洁创面,必要时口服头孢克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裂伤处组织坏死物作为致热原,触发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释放,引起低热现象。局部涂抹硝酸甘油软膏改善血液循环,配合布洛芬口服缓解炎症反应。体温超过38.5℃需物理降温。
长期便秘导致肛裂患者常伴维生素缺乏、贫血等营养不良状态。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普通裂伤易继发感染发热。补充维生素C、锌制剂增强免疫,增加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摄入。
感染向深部发展可能形成肛周脓肿,与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相关。查体可见波动性肿块,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需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
严重者可能出现菌血症,表现为持续高热、心率增快。血培养可明确致病菌,需住院进行广谱抗生素治疗如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风险患者需重症监护。
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增加燕麦、火龙果等膳食纤维摄入软化粪便。避免久坐压迫患处,练习提肛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出现反复发热或肛门剧烈疼痛时,应及时至肛肠外科进行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排查其他病变。术后患者需每日换药至创面愈合,期间禁止辛辣刺激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