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焦虑症可能同时发生,这种现象被称为共病。共病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慢性压力、创伤经历、人格特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正念训练等方式干预。
家族史是抑郁症和焦虑症共病的重要风险因素。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影响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增加情绪调节障碍的易感性。有直系亲属患病史的个体需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
两种疾病均与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异常相关。这种生化紊乱可能导致杏仁核过度活跃和前额叶皮层抑制不足,表现为持续担忧与情绪低落交织的症状群。
长期工作压力或人际关系紧张会持续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皮质醇水平升高可损害海马体神经发生,同时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形成抑郁焦虑的恶性循环。
童年虐待或重大生活事件可能改变大脑恐惧回路,与边缘系统功能异常有关。患者常同时出现创伤后闪回焦虑特征和情感麻木抑郁特征,需配合眼动脱敏治疗。
神经质倾向高的个体更易发展出共病。这类人群对负面信息存在注意偏向,灾难化思维模式与自我贬低认知相互强化,需通过认知行为疗法重建评估体系。
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补充ω-3脂肪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建立规律睡眠周期。当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合并心悸、出汗等躯体症状时,需至精神科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估。社交支持网络构建可显著改善预后,团体治疗与家庭干预具有协同效应。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舍曲林、文拉法辛等抗抑郁药和丁螺环酮等抗焦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