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抑郁的症状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压力、家庭环境冲突、创伤性事件等原因引起,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自我否定、躯体不适等。
1、情绪波动: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是核心症状,常伴随易怒或莫名哭泣。青少年可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拒绝参与社交。非药物干预包括正念训练、艺术治疗等心理疏导方式。
2、认知改变:出现"我毫无价值"等消极思维,注意力与记忆力明显下降。可能与前额叶皮层发育异常有关,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重建积极认知模式,日记记录情绪变化可作为辅助手段。
3、行为退缩:突然回避既往喜爱的运动或社团活动,逃学行为增加。社会功能受损常伴随昼夜节律紊乱,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逐步恢复社交接触是重要干预方向。
4、躯体症状:非器质性头痛、腹痛就诊率高达60%,食欲暴增或锐减都可能发生。这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相关,瑜伽、深呼吸练习可改善自主神经紊乱。
5、危险行为:自伤行为如割腕发生率约为15%,部分伴有物质滥用。需要立即进行自杀风险评估,家庭治疗联合SSRI类药物如氟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可降低风险。
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慢跑,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的摄入,父母需接受相关教育培训以改善沟通方式。当出现自伤念头或连续两周功能严重受损时,应及时至精神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