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发热可通过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缓解,通常由感染、炎症反应、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暑等原因引起。
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挥退热作用,适用于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布洛芬兼具抗炎和退热效果,对肌肉酸痛伴随发热更有效。阿司匹林需避免用于儿童发热,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发热的常见原因,可能与免疫力下降、病原体入侵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寒战、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毒性感染多为自限性,细菌性感染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抗生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可能导致持续低热,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炎症介质释放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关节肿胀、晨僵等症状。需通过免疫抑制剂控制原发病,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症状。
温水擦浴通过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冰袋冷敷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每次不超过20分钟。保持室温22-24℃有助于散热。
发热时每升高1℃体温需增加500ml水分摄入,可饮用淡盐水、椰子水、口服补液盐。避免含糖饮料加重脱水,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ml以上。
发热期间建议选择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每日1500-2000ml饮水量,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体温超过38.5℃持续24小时或出现意识改变、皮疹、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发热应及时医疗干预。监测体温变化时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每4小时记录一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