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巨细胞病毒的孕妇可通过定期产检、血清学监测、超声评估、抗病毒治疗、新生儿筛查等方式干预。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接触儿童分泌物、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原发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胎儿生长受限、颅内钙化等症状。
1、定期监测:孕妇需每4周进行血清IgG/IgM抗体滴度检测,动态观察病毒活动性。超声检查重点关注胎儿头围、脑室宽度及肝脏回声,发现异常时需联合磁共振评估。妊娠20周后建议每2周进行脐血流多普勒监测。
2、分层管理:原发感染孕妇在孕16周前确诊可考虑静脉注射更昔洛韦,孕晚期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继发感染孕妇若超声未见胎儿异常可继续妊娠,发现侧脑室增宽>15mm需多学科会诊。
3、阻断传播:确诊孕妇应单独使用餐具并高温消毒,避免亲吻婴幼儿口唇。护理新生儿时需戴手套处理尿布,乳汁检测病毒DNA阳性者需巴氏消毒后喂养。
4、预后评估:胎儿磁共振显示脑室周围钙化灶合并小头畸形提示不良预后,需遗传咨询。新生儿出生后应采集尿液进行PCR检测,阳性患儿需定期检查听力视力发育。
5、药物干预:孕20周前原发感染可使用超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孕晚期可选用缬更昔洛韦口服。哺乳期禁用西多福韦,更昔洛韦治疗期间需每周监测中性粒细胞计数。
孕妇日常需增加牛肉、猕猴桃等富含锌维生素C的食物,适度进行孕妇瑜伽改善血液循环。分娩后6个月内每月复查肝功能,计划再次妊娠前需检测病毒载量。新生儿随访应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眼底筛查,发现感音神经性耳聋需在6月龄内介入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