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可通过甲钴胺、维生素B1、辅酶Q10等药物改善症状。肌肉萎缩可能与神经损伤、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肌炎、脊髓灰质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肌力下降、肌肉体积缩小、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1、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作为维生素B12的活性形式,能促进神经髓鞘修复,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维生素B1参与能量代谢,对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具有辅助治疗作用。辅酶Q10通过增强线粒体功能改善肌肉能量供应。
2、免疫调节药物:多发性肌炎导致的肌肉萎缩需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抑制异常免疫反应。重症患者可联合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进展。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3、神经肌肉激活剂:溴吡斯的明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增加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浓度,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相关肌萎缩。巴氯芬作为GABA受体激动剂可缓解脊髓损伤后的肌痉挛状态。
4、代谢改善药物:左卡尼汀促进脂肪酸β氧化,优化肌肉能量代谢。肌酸补充剂能增加磷酸肌酸储备,提升肌细胞收缩能力。这类营养补充剂需配合康复训练使用。
5、基因治疗药物: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可使用诺西那生钠等反义寡核苷酸药物调节SMN2基因剪接。阿伐那非通过增加SMN蛋白表达延缓运动神经元退化,需通过腰椎穿刺鞘内给药。
日常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先选择鱼类、鸡胸肉、乳清蛋白。规律进行抗阻训练和水中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卧床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使用气压循环仪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神经电刺激和针灸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