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急性期表现,高危性行为后需通过HIV抗体检测确诊。感染可能由病毒载量、免疫状态、暴露方式等因素影响,窗口期一般为4-12周。
1、急性期症状:
约50%-90%感染者出现类似流感的急性期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持续时间约1-2周。此时病毒快速复制,血液中可检出HIV-RNA,但抗体可能尚未产生。
2、无症状期:
急性期后进入临床潜伏期,持续时间可达8-10年。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但CD4+T淋巴细胞持续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1厘米且累及两处以上非腹股沟部位。
3、免疫缺陷期:
当CD4细胞计数低于200/μL时进入艾滋病期,典型机会性感染包括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发生率显著升高。
4、检测窗口期:
第三代HIV抗体检测窗口期为3-12周,第四代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可缩短至2-6周。核酸检测最早可在感染后7-14天发现病毒RNA,但需抗体检测确认。
5、暴露后阻断:
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可启动暴露后预防,推荐方案为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连续服用28天。阻断成功率与用药及时性密切相关,2小时内效果最佳。
建议高危行为后定期进行HIV检测,窗口期内避免再次暴露。日常保持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降低感染风险。确诊后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现行方案包括比克替拉韦、多替拉韦、拉米夫定等药物组合,规范治疗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水平。感染者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