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性血管炎可通过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与自身免疫异常、感染、药物过敏、遗传因素、恶性肿瘤等因素有关。
1、抗组胺治疗: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可缓解皮肤瘙痒和风团症状。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血管炎症反应,适合轻中度患者长期维持治疗。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2、免疫调节干预: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适用于顽固性病例。这类药物能抑制异常免疫应答,降低血管内皮损伤风险,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
3、炎症控制: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可改善关节肿痛和发热症状。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血管周围炎症浸润,建议短期使用以避免胃肠道副作用。
4、重症处置:甲泼尼龙、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发作伴系统症状者。大剂量冲击治疗能快速抑制补体活化,疗程需逐渐减量防止反跳现象。
5、血液净化:血浆置换术适用于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该技术能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通常需联合免疫球蛋白输注维持疗效。
日常需避免辛辣食物、酒精及剧烈运动,推荐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兰花等食物。冷敷可缓解皮肤灼热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定期复查补体C3、C4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突发呼吸困难或腹痛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