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狭窄可通过药物控制、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畸形、外伤等因素引起。
1、药物控制:肾动脉狭窄患者需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以减轻肾脏负担,常用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延缓肾功能恶化。
2、血管成形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段血管,适用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的局限性狭窄。术后需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用药可维持6个月。
3、支架植入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重度狭窄,金属支架植入能有效维持血管通畅。手术需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进行,术后1年内再狭窄发生率约为15-20%。
4、生活方式调整: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g以下,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橄榄油、深海鱼类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5、定期监测:每3个月检查肾功能和电解质,每年进行肾动脉超声或CT血管造影。监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能早期发现肾小球损伤,数值持续>30mg/g提示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肾动脉狭窄患者应保持BMI<25,戒烟并避免非甾体抗炎药使用。烹饪时用柠檬汁替代部分食盐,选择鲑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可改善血管弹性,血压日记记录早晚测量值有助于医生评估疗效。出现血肌酐升高或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时需及时复诊。